大约80%的癌症患者患有严重的肌肉萎缩或肌肉组织损失,其中30%的患者死于这种情况。对小鼠的新研究发现,肌肉萎缩的严重程度与肿瘤的类型、大小和位置有关。
“肌肉萎缩,而不是肿瘤本身,通常是杀手,”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运动机能学副教授古斯塔沃纳德说。“这就是为什么研究骨骼肌细胞水平上发生的可能导致消瘦问题的事情很重要。”
Nader之前在卵巢癌方面的研究表明,肌肉萎缩与核糖体或细胞中制造蛋白质的产量减少有关。然而,他说,人们对癌症患者肌肉蛋白质合成减少和消瘦的机制知之甚少。
在同一期《应用生理学杂志》上发表的两篇论文中发表的新研究中,研究小组调查了小鼠肺癌和结直肠癌中肌肉萎缩的机制。研究人员发现,肿瘤的类型、大小和位置通过不同的机制影响肌肉萎缩的严重程度。
在肺癌研究中,研究小组检查了两种不同类型的肺癌衍生肿瘤——LP07和Lewis肺癌(LLC)的影响。肿瘤生长导致LP07肿瘤类型小鼠出现明显的肌肉无力,这也与核糖体产生减少有关,而LLC肿瘤类型的肌肉萎缩导致肌肉萎缩,但不会产生无力或核糖体水平降低。
在结直肠癌研究中,研究小组检查了两种类型的结直肠肿瘤——HCT116和C26——并使用两种模型研究它们以确定肿瘤负荷对肌肉萎缩的作用。肿瘤负荷是癌细胞的数量、肿瘤的大小、体内癌症的数量或与肿瘤相关的疾病严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肿瘤的位置是决定肌肉萎缩严重程度的重要因素,但这也取决于肿瘤的类型。
“癌症患者的肌肉萎缩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纳德说。“我们开始了解不同的肿瘤如何导致肌肉萎缩,这很重要,因为癌症治疗对肌肉量低的患者效果较差。”
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团队与好时医学中心的David Waning、巴塞罗那庞培法布拉大学的Esther Barreiro以及印第安纳大学的Andrea Bonetto合作。Nader实验室的研究得到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支持。
参考资料:《Muscle wasting severity linked to type, size and location of tumor in mice》
本文来自Science Daily。仅供读者参考,著作权、版权归属原创者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正能量信息之目的,侵权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