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患者死亡率较高,铂类药物作为一种独特结构的抗肿瘤药物,在肿瘤患者治疗期间发挥着重要影响。但是实际药物应用期间由于不良反应的发生,对患者的临床治疗依从性及整体治疗的效果也会产生较大影响。临床治疗期间需要正确且全面认识铂类抗肿瘤药物,分析其常见的不良反应及防治方法,科学控制铂类抗肿瘤药物治疗期间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常见铂类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的比较
1.胃肠道毒性
(1)铂类药物对增值旺盛的胃肠道上皮细胞能够发挥一定的抑制效果,故而基本所有的铂类药物在应用期间,均会形成不同程度的胃肠道刺激反应,常见的临床表现包含黏膜炎、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等,甚至一些患者会出现血性腹泻症状。
(2)药物中顺铂常见的应用后不良反应为恶心、呕吐,多在用药后1~2h出现;卡铂胃肠道反应较轻,常见的不良反应也是恶心、呕吐;第三代铂类药物奥沙利铂与洛铂服用后的胃肠道反应最轻,少数患者会出现恶心、呕吐的症状。随着新型铂类药物的研究,铂类药物的胃肠道毒性也在逐步降低。
2.肾毒性
(1)铂类药物肾毒性反应的发生,主要是由于铂元素在肾脏中沉积所造成,差异性的铂类药物中,其所能够形成的铂元素沉积情况也会有所差异,患者所发生的不良反应也会有所不同。
(2)药物中顺铂的肾毒性反应最为严重,其原因在累积性与药物剂量相关性肾功能不全。一般药物应用剂量下,易于诱发肾小管损伤症状,多在患者用药后10-15d出现。反复高剂量治疗方式下,会造成持续性轻中度肾损伤症状的发生。
(3)卡铂作为第二代铂类药物,其能够产生的不良反应显著轻于顺铂。卡铂和肾毒性药物合并应用的情况下,会增加肾毒性反应,药物应用的剂量需要适当予以调整。奥沙利铂、洛铂等作为第三代铂类药物,其所能够形成的肾毒性反应显著下降。奥沙利铂用药后24h能够从尿中排泄,故而针对于肾功能不全的癌症患者而言,需要尽量选择奥沙利铂,降低药物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3.血液毒性
(1)铂类药物所能够形成的血液毒性反应,最为常见的即为骨髓抑制,患者多具有白细胞、血小板减少等临床表现。顺铂血液毒性比较严重,且能够产生较为显著的骨髓抑制效果,白细胞减少发生率较高。卡铂的骨髓抑制效果更加明显,患者白细胞减少的同时,血小板数量也会有所降低。患者治疗期间14~28d白细胞数量呈现出最低状态,后续2~3周左右能够恢复正常。
(2)奥沙利铂在单独应用的情况下,所诱发的骨髓抑制比较少见,白细胞与血小板减少较为明显,且血小板的减少与患者药物应用的剂量紧密相关。在药物剂量低于90mg/m2的情况下,未见血小板降低情况;在药物应用剂量处于135~150mg/m2期间,血小板有所降低;在药物应用剂量在175~200mg/m2之间时,血小板降低发生率明显提升。洛铂的血液毒性和奥沙利铂有相似之处,在洛铂剂量限制性毒性中,血小板降低比较显著。在应用铂类药物治疗期间,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血液毒性反应。
常见铂类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的防治方法
1.胃肠道毒性的防治
(1)5-羟色胺(5-HT3)受体拮抗药主要包含雷莫司琼、格拉司琼等,作用机制在于选择性阻滞5-HT3和中枢神经系统感受,降低铂类药物所诱发的消化道反应。
(2)多巴胺受体拮抗药物也是常见的胃肠道毒性反应防治药物,能够达到止吐的作用。常见的药物还包含地塞米松等,能够延迟症状发生的时间。
2.肾毒性防治
(1)提前喝水、输液的方式下,能够减少铂元素在肾脏中沉积。应用呋塞米等利尿药物,也能够达到预防的效果。
(2)硫代硫酸钠与顺铂的融合,能够降低顺铂的活化程度,减少顺铂在肾小管中的吸收量。临床治疗中还可以应用有机制剂、谷胱甘肽等达到保护肾小管的作用。
(3)血液毒性防治。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可以用于持续化疗的患者,推荐剂量为5μg/(kg·d),通常在化疗后24~48h服用。近年来肿瘤治疗期间联合应用中药的防治效果比较水平指标,从而起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本图文来自网络。仅供读者参考,著作权、版权归属原创者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正能量信息之目的,侵权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