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伊始,医药产业颇为热闹,大额并购不断刷屏,企业交易动作出手果断。
然而,纵观整个行业,从年初开始,拜耳、Intellia、AlloVir、Lonza等多家企业不间断地透露裁员消息,让医药行业依然感受到寒风呼啸。
据媒体报道,截至2023年12月中旬,已有约189家药企公布了人员及管线精简情况或计划,数量达到2022年全年的1.5倍。在这些裁员的药企中,有近三分之一的裁员原因,就是要节约开支。行业普遍认为,部分药企虽以业务重点转移、项目管线优先等级调整为由,但究其原因,缺乏足够的资金活水是核心原因。
值得注意的是,行业“寒冬”引发的“钱荒”已持续了很久,多家裁员药企中,有不少药企在之前已进行过一次或多次裁员。既有辉瑞、拜耳、赛默飞、欧加隆等大型跨国药企,也有不少中小型Biotech企业,市场“寒气”仍在传导。
(1月份医药企业裁员和重组,不完全统计)
调整从上层开始
拜耳加速裁员、分拆
与单纯的资金受限不同,大型跨国制药公司更像是在行业寒冬“逆风”中开始不破不立的自我革命。
此前,拜耳宣布正在全球范围内推出“Dynamic Shared Ownership”(DSO)新运营模式。该模式将减少层级、消除官僚主义、精简机构并加快决策进程,目标就是让拜耳更加敏捷,能够显著提高运营效率。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份公告中,拜耳特别强调了2026年底前不会强制裁员,将给员工提供依据年龄划分的遣散费、必要的时间和其他保障,工作保障协议会延长至2026年12月30日。
目前,拜耳在全球约有超过10万名员工,其中2万多名在德国总部。据悉,此次裁员计划预计在未来几个月内迅速实施,最迟于2025年底完成。根据DSO原则,裁员计划在很大程度上是去中心化的,这也意味着其范围暂时无法量化。事实上,早在2023年11月,在发布Q3财报后,拜耳就曾表示考虑分拆重组,并决定大幅裁员,首当其冲的是管理层。
拜耳表示,目前处境艰难,裁员和分拆是为了改善经营业绩和回旋余地,以及提振股价。2023年三季报显示,拜耳不计特殊项目的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为16.85亿欧元,同比大幅下降31.3%;净利润则为-45.69亿欧元,去年同期则为5.46亿欧元。
拜耳的困境源于多个方面。制药板块曾是拜耳收购孟山都之前的最主要业务,盈利能力也一直较强。不过,未来几年,其制药业务面临专利悬崖,预计销售会有不小的下跌。其核心产品抗血栓药利伐沙班和治疗成人糖尿病性黄斑水肿的眼内注射溶液阿柏西普都在面临巨大的冲击。
据悉,2023年,受专利悬崖等因素影响,利伐沙班销售额下降了8%。在中国,原研阿柏西普主要专利到期时间为2025年。目前,齐鲁制药的阿柏西普眼内注射溶液已获得批准上市,斩获国内首仿。此外,博安生物、迈威生物等企业的阿柏西普生物类似药也已进展到临床三期阶段。这一产品未来市场的竞争格局已硝烟四起。
拜耳还在去年11月停止了一项抗凝血新药的重要试验,原因是缺乏疗效,而这曾是其最有希望的研发项目。
2023年6月,随着新任CEO安德森的上任,拜耳正向制药部门倾注更多资源。拜耳表示,未来将专注发挥诺倍戈、可申达、口服因子XIa抑制剂Asundexian和非激素化合物Elinzanetant等重点产品的销售潜力。在中国市场上,拜耳和再生元开发阿柏西普的高剂量版本已提交上市申请。有业内观点指出,拜耳期望通过裁员和拆分重组,重新将发展重点放到制药领域上来。
大药企纷纷“精简瘦身”
如何寻找下一个“爆款”?
部门分拆,专注核心业务,拜耳之外其他一些跨国药企也正在这样做。
2023年,强生分拆了其消费者健康部门,诺华的仿制药子公司山德士在瑞士单独上市……2024年开年,多家跨国药企纷纷开始了人员调整和优化。
据媒体报道,近日,就在龙沙(Lonza)宣布招募了数百名新员工的几个月后,这家瑞士CDMO巨头宣布在加州进行了几乎同样规模的裁员。根据一份新的工人调整和再培训通知(WARN)警报,龙沙将在其位于加州Hayward的工厂裁员218人。根据WARN通知,裁员将于2月2日生效,该通知列出了裁员背后的理由,即分阶段关闭Hayward工厂。据悉,分阶段关闭计划预计将于2024年第一季度启动,并于2025年第一季度结束。而做出这一决定的原因是CDMO市场需求集中在临床和商业产品的结合和整合上,而Hayward基地提供的增长机会有限。
就在前不久,2024开年仅一周,医械巨头赛默飞世尔的裁员计划已经写入时间表。据悉,赛默飞世尔正在关闭加利福尼亚州佩塔卢马的工厂,并解雇74名员工,将于2月1日生效。此前,2023年末,赛默飞世尔曾表示今年1月将在阿拉巴马州解雇97名员工。根据阿拉巴马州警局的通知,裁员将于今年1月2日开始,届时该公司将关闭其在阿拉巴马州奥本的工厂。
除裁员之外,赛默飞世尔CFO Stephen Williamson在第二季度电话会上表示,公司已经启动了4.5亿美元的成本节省计划,包括削减某些领域的自由支出和活动频次,以及优化制造业务。事实上,自2023年以来,赛默飞世尔一直在缩减公司的人员规模。
无独有偶,1月4日,辉瑞宣布,2024年2月到3月下旬,将在其纽约疫苗研发基地裁掉285名员工。该基地是辉瑞九大研发基地之一,目前拥有1012名员工。裁员的主要原因,无疑是业绩下滑。COVID-19产品组合2022年共计产生近570亿美元的销售额,约占辉瑞总收入的近60%;而从2023年年初开始,这部分营收就断崖式下滑。
除了营收,不得不重视的还有辉瑞近在咫尺的专利悬崖。据悉,到2030年,辉瑞将失去11种药物的专利独占权。包括Eliquis(阿哌沙班,新型凝血因子xa抑制剂)、Ibrance(哌柏西利,CDK4/6抑制剂)、Xtandi(恩扎卢胺,雄激素受体信号转导抑制剂)、Xeljanz(托法替布,Jak抑制剂)和Inlyta(阿昔替尼,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等关键药物。随着专利届满,2025年至2030年,辉瑞收入损失将超过150亿美元。
为扭转客观的财务疲软表现,2023年年末,辉瑞开始做起了减法。此前辉瑞曾表示,除了2023年10月披露的35亿美元削减计划外,还计划再削减5亿美元的成本,预计到2024年底将削减40亿美元的成本。目前,辉瑞已启动多轮裁员,在全球范围内累积裁员已超2000名。
2023年10月,辉瑞关停位于新泽西州的工厂,进行的791人的人员调整,英国肯特郡桑威奇的制药科学小分子(PSSM)部门裁撤,以及还在密歇根州和爱尔兰两地的人员减免。此外,辉瑞决将Preveil 13肺炎疫苗在中国的商业合作关系扩展给科园信海,原销售团队撤离中国市场。不仅如此,在研发管线方面,辉瑞也大刀阔斧砍掉了5项临床项目,包括两个II期项目和三个I期项目,涉及癌症和皮肤病等领域。
国内Biotech开始破产清算
资本市场寒气逼人
这一情况不止局限于MNC,不少Biotech企业减员、砍管线等情况也频繁出现。
近日,Ikena Oncology公司因为合作方宣布分手后,遭受巨大打击,不仅直接放弃双方合作的两条管线,还宣布了35%的裁员计划。据悉,百时美施贵宝(BMS)最近通知该公司,其将终止在IK-412和IK-175两个研发项目的开发合作。BMS的退出也直接导致Ikena也选择放弃了对这两个项目的开发,并且因为BMS未继续行使开发权益,Ikena失去了有望获得9000万美元的里程碑金额(IK-175:5000万美元、IK-412 :4000万美元)。
对于Ikena而言,BMS除了是合作伙伴之外,还是公司的主要投资人之一。在双方达成的合作协议时,还涉及一笔BMS的1500万美元的股权投资。此外,BMS参与公司2020年的B轮融资。IPO前持股>5%的股东作为公司最重要的支持者,BMS的撤出是一个不小的打击。
据悉,在2021年时,Ikena的研发管线有6条,包括TEAD抑制剂IK-930,Ep4受体拮抗剂K-007,AHR拮抗剂IK-175,kynurenine降解酶(Kynase) IK-412、以及两个RAS项目。现下,Ikena仅剩两条管线-IK-930和IK-595在研,K-007已经消失不见。
近日,2024年首家申请破产的Biotech 博际生物也受到了市场的广泛关注。1月8日,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人民法院根据博际生物的申请,裁定受理该公司破产清算一案。
博际生物不仅2024年首家破产清算的Biotech,也是国内为数不多公开破产清算的Biotech。
据悉,博际生物医药是一家处于临床阶段的生物技术公司,立足于独特的大分子药物快速筛选平台,研发用于治疗免疫系统相关疾病的创新生物药。其核心管线是IL-15融合蛋白BJ-001。IL-15是一种T细胞生长因子,具有广泛的免疫调节活性,能够参与调节多种免疫细胞的存活、增殖与功能,对于肿瘤治疗中的重要辅助作用和临床价值。海外IL-15激动剂领头羊ImmunityBio的N-803已经进入了FDA的上市审批程序,国内的恒瑞、奥赛康等企业也在布局。博际生物的产品推进也很迅速,公司成立两年后的2019年,BJ-001在递交美国FDA后28天就获批开展临床试验,是该领域的头部玩家。
2023年3月,博际生物和默沙东签订临床合作和供药协议,将BJ-001默沙东的PD-1抑制剂K药合作用于临床试验。2021年,其自主研发的第二条管线,靶向PD-L1/TGF-β的双特异性蛋白也获FDA临床批准。成为继BJ-001获得美国FDA的IND批准之后,又一自主研发产品获得美国FDA的临床试验许可。
然而PD-L1/TGF-β双抗竞争激烈,此前包括恒瑞医药、普米斯生物、迈威生物、贝达药业等都在布局,最快已经推进到临床II期,也为博际生物埋下隐患。此前,除了两条临床管线外,博际生物还有5条在研管线,覆盖实体瘤、血液瘤、自免等领域。
纵观全球三十多年间,“消失”的Biotech数以千计。资本寒冬下,Biotech“裁员、倒闭潮”再一次席卷而来。据统计,2022年海外生物技术领域,超过119家企业裁员,创下历史新高。2023年,这一趋势有增无减,截至11月底已达190家,全年很有翻倍之势。而倒闭海外Biotech的更是远超过去几年之和,目前已倒闭或披露计划关闭的海外生物技术公司已超过30家,其中不乏曾经被资本看好的独角兽,以及被顶级风投孵化的明星企业。有观点指出,博际生物不会是今年最后一家走向死亡的Biotech,面对不知道还要持续多久的寒冬,一波裁员、破产、倒闭潮可能已在路上。